在安史之乱期间,唐朝著名将领哥舒翰的败北,对李唐政权造成了极为致命的打击。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哥舒翰率领的唐军在与安禄山叛军的战斗中失利,唐玄宗李隆基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的走向即使在开始时看似明朗,最终结局却常常出乎意料。战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战机往往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胜负。
唐玄宗对哥舒翰的指挥失误和强制命令,恰恰是在最不适宜的时刻放弃了唐军最大的战略优势,选择迎战一场关键性战役,使得大唐的败局从一开始便已注定。如果说在潼关之战中,唐玄宗没有胡乱指挥哥舒翰,或者哥舒翰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执行皇帝的送死命令,那么大唐的命运是否会因此改写,仍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哥舒翰并非中原汉族出身,他实际上是出生于阿克苏地区的西突厥部族胡人。在其他朝代,让一位异族人成为大将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但大唐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明,各族人民都有机会进入唐朝服务,哥舒翰正是这股多元文化交融潮流中的一员。作为异族,他天生就难以与汉族士绅阶层的读书人竞争功名利禄,于是哥舒翰选择了对异族人来说前景较好的军旅道路。
展开剩余74%大唐军队的嫡系精锐大多由汉族良家子弟组成,但边疆军队中充满了来自西域和北境的异族士兵。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边防军多在当地招募兵员,二是汉族士兵普遍不愿意服役于条件艰苦的边疆,三是许多异族士兵希望通过军功提升他们在大唐社会中的地位。哥舒翰的家族是阿克苏地区的名门望族,这让他得以接受良好教育,拥有比普通士兵更多的优势。进入河西镇军后,哥舒翰迅速升迁,得到了皇帝心腹大将王忠嗣的赏识,一时风头无两,前途光明。
安史之乱爆发前几年,哥舒翰接替王忠嗣,成为大唐军队中最重要的几位将领之一。乱世来临,唐玄宗匆忙派遣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经验丰富的将军镇压安禄山叛乱。两位将军经过细致分析,采取据险守势,以逸待劳,准备等待叛军主动发动进攻。然而,皇帝却不认可他们的稳妥策略,反而将他们的坚守视为怯战甚至叛变。
朝堂之上暗潮涌动,宦官的谗言和唐玄宗日益深重的疑心,最终使两位有着挫败叛军潜力的英雄将领惨遭杀害。继而,哥舒翰接过了他们的职位,肩负起镇守潼关的重任。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惨死不仅让唐军士气大跌,也使战局进一步恶化,唐玄宗在朝野中的威望摇摇欲坠。此时的李隆基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挽回颜面,否则他的皇位难保。
于是,唐玄宗将二十多万大军和充足的兵粮物资调拨给哥舒翰,希望这位新任主将能扭转战局。哥舒翰身为皇帝唯一的希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若能击败叛军,他将官运亨通,地位飞升;若失败,便难逃前任将领的惨淡结局。身为一位有经验的良将,哥舒翰认真研判了敌军行军布阵和后勤补给,得出与高仙芝、封常清同样的结论:应坚守潼关,等待叛军自行送死。
后来,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专家回顾潼关之战,均认为哥舒翰的防守战术是正确的。如果唐玄宗未强迫他主动出击,只要守住潼关三个月,叛军必将因粮草不足和军心涣散而溃败。原因有几点:唐军兵力远胜叛军,且补给充足;潼关地形险要,防守优势明显;叛军多次败给高仙芝等人,士气极为低落;而且叛军在江南烧杀抢掠,民众对他们怨恨深重,难以获取必要资源。
此外,叛军多以轻骑兵为主,擅长机动作战,而唐军重装步兵防守严密,机动性较差。只要坚守,等援军抵达,方可展开反攻,彻底击败叛军。可是,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唐玄宗根本等不起三个月。急于求成的李隆基迫使哥舒翰放弃防守优势,主动出击,企图速战速决。
面对皇帝的强令,哥舒翰若不服从便面临被处死的危险,只得率军离开坚固阵地,陷入叛军重围。唐军大败,导致大唐国运从此不可逆转地走向衰亡。总而言之,哥舒翰的战术是正确的,若非唐玄宗的错误指挥,潼关战役的胜利本可以握在唐军手中。遗憾的是,政治外行干预军事内行,只带来了惨痛的失败,唐玄宗在军事上的无知直接葬送了几十万兵力,也埋下了大唐王朝衰败的伏笔。
发布于:天津市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