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考古,是探究文明脉络的重要手段。多国合作开展联合考古,能打破单一视角局限,是推动全球文明史研究、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据统计,“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展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来自不同文明的考古工作者,分享不同的考古方式,追求一个共同的愿望——保护人类文明遗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本期《光明日报》走近多处世界文明遗址,看中国考古工作者如何在国外做考古,与他们一起感受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每天都有新的惊喜
讲述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埃及学中心负责人、中埃联合萨卡拉考古项目组中方领队 薛江
萨卡拉位于开罗近郊,散落着15座金字塔,古埃及王陵、贵族墓地和动物木乃伊埋葬极为密集。2023年至今,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埃及哈瓦斯考古与遗产基金会等埃及相关机构,联合打造了一支涵盖不同研究领域的科技考古与研究团队。作为中埃联合萨卡拉考古队中方队长,我工作的地方就在萨卡拉遗址区。
2024年5月29日,我们考古队抵达开罗。夏天的开罗,热气从四面八方扑来,但我们团队还是精神抖擞。每天五点起床,简单吃完早饭,六点准时到工地开始工作。九点到十二点,天气变得酷热无比,沙漠地面温度达到六七十摄氏度。晒伤、中暑都可能发生,但我们每次都坚持做完。因为机会难得、时间紧急,我们必须按期完成任务。
一个月后,我们完成了巴斯泰特神庙22具最新出土的彩绘木棺的样本扫描和数据采集工作、4座贵族墓室壁画的扫描工作,并向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及秘书长递交了项目报告和所有资料。我们的工作得到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的高度赞扬,这也为后续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3月底,我们又一次来到埃及。不管多辛苦,大家到了工地都像打鸡血一样激动,因为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都有新的惊喜。譬如在萨卡拉Gessrmoder金字塔遗址中的瓦塞尔·伊夫·拉王子陵墓中,发现了三组雕像。这三组雕像上都有铭文,但是损坏得非常严重,肉眼基本看不清,上面的身份、姓名、年代等细节信息都无法辨认。团队进行了精心的清理、扫描、拍摄等,成功地准确识别了这些铭文。通过我导师颜海英教授的释读、转译,顺利地将铭文解读了出来,判定其中一组群雕为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法老乔塞尔家族雕像,另外两尊为古王国时期第五王朝的王子雕像。此外,通过科技考古技术,我们帮助联合考古队测绘出一座最新发现的金字塔,这是近二十年来埃及考古的重要成果。
这次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团队完成了两大遗址区的全景式测绘与扫描与四座王家墓葬的扫描,还对若干出土文物进行了高精度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摄影捕捉、局部微痕扫描、多光谱成像等,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获得了埃及和其他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在科技考古领域的优势和实力。
中埃联合考古,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学术理念与中国学术方法“走出去”的探索。中国与埃及同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两国在古代探研上的深入合作,是以学术共同体建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尝试。我们期待,这些探索能为未来同其他国家联合开展更多基础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从推土机下抢救遗址
讲述人: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 王建新
2019年4月,在中乌联合考古队发掘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汉河东岸的谢尔哈拉卡特遗址时,我们从当地居民口中获悉,附近一家砖厂在用推土机取土时推出了文物。
听闻此事后,我和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研究所的穆塔利弗研究员带着几名学生飞速赶到现场,果然看到推土机正在破坏一处重要的遗址。
怎么办?我和穆塔利弗商量,无论如何,都得先让推土机停下来。于是我们俩携手站在了推土机的铲子前面,不停地向推土机挥手,示意其停下来。在我们的努力下,推土机终于停了下来。
由于相关法规不完善、管理措施不足,中亚各国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取土破坏遗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次就发生在我们眼前。面对这一情况,我和穆塔利弗说,在中国,我们都是报告政府来处理。
于是,穆塔利弗开始给苏尔汉河州主管文物的官员打电话,我指导的乌籍博士研究生苏河则开始给乌兹别克斯坦总理办公室打电话。第二天上午,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先让推土机停止推土,不久又下令让砖厂停工撤出。
随即,我们对这处被称为契纳尔特佩的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勘探,发现这是一处早期贵霜和贵霜帝国时期的重要遗址,有城堡、有墓地。2023年至2025年,中乌联合考古队连续对契纳尔特佩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研究贵霜文化的重要考古资料。
中乌两国学者携手从推土机的铲子下抢救出重要遗址,在乌兹别克斯坦传为佳话,并引发了乌国国民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契纳尔的发音是Chinar,与中国的英文发音China很接近。穆塔利弗开玩笑说,这个遗址跟中国人太有缘了。
关于中国特色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我们不仅要不断取得学术上的突破,还要以尊重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坚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迹的保护,并根据需要在考古工作现场构建保护展示大棚,在发掘结束后对发掘现场实施回填保护,得到了各国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发掘之外有更多收获
讲述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周立刚
2023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队员们时隔3年之后,再次踏上蒙古国后杭爱省的高勒毛都2号墓地,与蒙古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分校的老朋友们一起开启新一年度的中蒙联合考古项目。2017年到2019年,双方在此发掘了两座甲字形匈奴贵族墓葬,入选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出版发表了多种语言的研究成果,可谓收获颇丰。本次开启新的合作,必须解决一些新问题、取得一些新发现,才能不枉此行。
这个墓地上分布着500多座规模不等的积石墓葬。除了100多座甲字形贵族墓及其陪葬墓之外,还有100多座圆形积石墓葬年代不详,看不出与贵族墓葬的关系,我们在调查时暂时命名为“独立圆形积石墓”。这些墓葬究竟是不是匈奴墓葬,与贵族墓葬又有什么关系,是本年度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将工作地点选在墓地东南边缘,这是独立圆形积石墓葬集中分布的区域,选择了编号M225、M227和M228的3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这些墓葬规模都比较小,相比前几年发掘大型墓葬来说,我们的压力也小了很多,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随着发掘的进行,这些墓葬暴露出了许多新的特征:地表的积石并不是成堆,而是用非常扁平的石块铺成内外几道同心圆的形状。尤其是扁平石块与以往所见不规则石块有明显差别,最长的一块石板将近1.5米。在M225的东北部,圆形石圈还伸出一个明显的墓道结构,这在以往匈奴墓葬中完全没有发现过。我们认为,这种扁平石块砌成的圆形墓葬可能是这个墓地上最早的遗存,并且带墓道的圆形墓葬可能是从圆形到甲字形的过渡形态。
后来的测年结果证实了最初的判断:本年度发掘的这批墓葬年代不晚于公元前97年,比高勒毛都2号墓地上以往发掘的所有墓葬都要早。学者们认为匈奴的甲字形墓葬可能是受汉代高等级墓葬的影响而出现,这种过渡形态的发现,则找到了汉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早期交会点。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1年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觐汉朝皇帝之前,汉文化已经在草原地区产生了影响。
虽然没有惊艳的文物,本年度的发现在匈奴考古的学术历史上仍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可谓是小墓葬的新发现。而且,我们还有了发掘工作以外的收获。
本年度在此开展工作的,还有丹麦、美国等国的学者。于是,我们在考古现场组织了一次学术会议,参加的有中国、蒙古国、丹麦、美国等4个国家6个研究机构的学者,加上实习的蒙古国学生,算起来有20多人,也算是个小规模国际会议了。
那天,大家都换下了平时干活穿的脏兮兮的衣服,装扮整齐,围坐在临时搭起来的塑料棚下。大家的研究方向都不同,机构的性质也有差别,除了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对这个墓地的新认识之外,也对各自项目的组织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会议气氛很热烈,大家都有意料之外的收获,有人开玩笑说,这可能是史上最节俭的国际学术会议,成本不过一箱饮料。
在研究中结下深厚情谊
讲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默然
能走入丛林深处的玛雅名城科潘,真是偶然。201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潘项目招聘工作人员,我当时尚未博士毕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简历,没想到幸运地被选上了,并于当年9月远赴万里之外的科潘遗址参加发掘。
科潘遗址是玛雅文明东南部的著名城邦,位于今天的洪都拉斯。100多年来,多国考古机构在这里开展工作,而这里也成为各国考古学者展示自身能力的舞台。我们的发掘始于雨季,高温和湿热中滋生的各种各样的蚊虫以及每天雷打不动的暴雨,总是为发掘增添一些无奈的“插曲”。我从一开始“全副武装”并积极喷洒防蚊药物,到后来索性像当地人一样短袖上阵,习惯成自然,也算融入了本土生活。
中国考古学更擅长处理深埋地下的土木建筑遗址,面对土石混合的建筑遗迹,我们更多是虚心学习。发掘中,最烦琐的工作是准确记录无数倒塌的石块。洪都拉斯考古人员习惯传统的手工绘图,一个小探方内的一层石块,要两天才能画完。我们向他们介绍中国常用的通过拍照进行三维建模的方法,最初他们心存疑虑,但看到高效准确的结果后,他们欣喜地接受了绘图新法。
发掘工作总是苦闷夹杂惊喜。第一年的发掘持续几个月,仍然没有发现精美石雕、铭文等。但就在发掘工作即将结束的一天,突然有人大呼小叫,我们跑到现场一看,一条布满红黄色圆环的长蛇正在石堆中昂首挺立做攻击状。这是中美洲最毒的蛇之一——珊瑚蛇,在玛雅图像中是死亡的象征。工人们处理掉毒蛇,就在它出没的石堆下方,一件酷似中国龙的羽蛇头像雕赫然出土。这为当年的发掘工作,画上了令人惊喜的完美句号。
转眼十年过去,一座破败的贵族建筑遗址,被全面发掘和研究,经过修复后对世界游客开放。中洪双方学者朝夕相处,在合作研究中感受着文明互鉴的启迪,也结下了深厚情谊。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周晓菲、颜维琦、张哲浩、李洁、王胜昔)
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